乾陵文化
从李宪墓壁画人物职官谈墓主葬制规格
- 分类:特别约稿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0-12-13 15:05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2000年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组队,对己被炸掘的让皇帝惠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惠陵位于蒲城县三合乡三合村北,是唐玄宗李隆基之长兄李宪墓葬,因李宪生前曾让皇帝位于三弟李隆基而卒后得封让皇帝并制号其墓为惠陵。 惠陵全长60米,出土大量陶、石质文物,但最令人关注的是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幅面高大的壁画,壁画分布于墓道东、西、北壁;过洞、天井东、西壁及墓室四壁。墓道东、西壁各画青龙、白虎及出行图,自第一过洞之北,均绘人物图,形体仿真、姿态各异,绝大多数为仕女和宦官形象。李宪生前授封宁王、卒后追赠“让皇帝”号,以如此众多人物图案大量占据壁面空间,必与其身份地位相关,各人物形象亦应具备特定含意。 有专家认为,太子及以上等级大型唐墓中壁画人物安排应与内宫宫官设置密切相关。查阅文献记载,唐代内宫宫官设六尚局掌管内宫诸事宜。《唐六典全译》:“隋文帝置六尚、六司、六典以掌管宫官之职……炀帝改置六尚局,职掌略同,皆加其品秩。六尚十二人,从五品;司二十八人,从六品;典二十八人,从七品,掌二十八人,从九品;女史流外,量事而置,多者十人。皇朝内职多依隋制”[1]。所谓六尚局具体指: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六局,其隶属关系及局内构置如下: 从李宪墓壁画内容分析,宫内、处之别起自墓道北壁城楼图,该图之南分列文、武官员及出行仪仗等,城楼之北则属内廷境界。第一、二天井乃入内通道之处,东、西壁面其绘十二位仕女人物,三人一组,相对面南而立,神情肃穆恭敬。其中第一天井东、西壁首席二仕女双手拢于袖内,腕上各搭垂纵向折叠齐整之素面丝帛一幅;相对的两2号仕女则双手隐袖内拱于胸前;两位3号仕女皆着男装、腰束带、手持笏板;第二天井东壁1号仕女手捧黑漆银花宝函,2号仕女双手执碧玉如意,3号仕女应手拿团扇,扇面斜倚右肩上,因画面破损现仅剩右肩扇面轮廓,手势不清。第二天井西壁画面保存欠佳,只可见中间2号仕女怀抱食盒,内盛块状食物。将诸仕女手执物品与皇帝内宫六尚局众多女官职事对照比较,可推测,手捧丝帛者位居前列有迎宾接主之意,应属尚仪局范畴;手执如意者因如意乃玩弄器物其司职当归属尚服局之列;怀抱食盒之仕女应属尚食局女官;执团扇者应属尚寝局范畴;捧宝函者因掌金玉宝货之事而归属尚功局;而持笏板侍立者当属尚功局职事。如此对比之下显见,十二位仕女应代表皇帝内宫六尚局官署机构无疑。加之身处墓室入口处,有率众仕女之意图,又因六尚局各局设局首两名,总计十二位首脑,从整量上恰与第一、二天井仕女人数之和相等,所以笔者认为,李宪墓一、二天井东、西壁所绘十二仕女可能就是内宫六尚局十二局首形象,她们手中物品应是六尚局各局司职范畴中最具代表性之属,以表明各局首身份、职能。 甬道东、西壁原各绘二十八位仕女(现各存二十七位),就其数量而言,与六尚局下设司二十八人,典二十八人相符。因保存状况较差,部分人物姿势、手势、持物己不清晰,能明碑辨认的有:甬道东壁5号、7号仕女、甬道西壁5号、6号仕女手捧锦盒;甬道东壁21号仕女双手端食盘;甬道东壁24号仕女怀抱套袋长箫;甬道东壁12号仕女、甬道西壁23号手持顶端带有纱袋的细杆,似为园苑中捉虫扑蛾所用。这些人物所表现的仍属六尚局中司言、与舆、司饰、司珍、司膳、司乐、司苑等职官司职所在。也是上述职官的形象代表。众女官身上衣着以绿色为主,据《唐六典全译》记载,六尚局各司为从六品,各典属从七品,唐制品官章服,六品服深绿色,七品服浅绿色[2],从而在服饰用色上进一步表明了甬道东、西壁五十六位仕女应为内宫六尚局中品秩较高的各司、典女官。 与第一、二天井不同的是第三天井东、西壁各绘宦官五名,面南簇拥拱手或持笏侍立。《唐六典》曰:隋置内侍省,设内侍二人,内常侍二人,皇朝依开皇,内侍省仍置内侍二人,今加至四人,从四品上,内常侍六人,正五品下。中宫之贵,极于此矣[3]。内侍之职掌在内侍奉,出入宫掖,宣传制令,总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侍五局之官属。内常侍为之贰。内侍、内常侍人数之和为十,乃内宫宦官之首,与女官之首的六尚局十二局首身份、品秩相当。画中人物手持笏板说明承担启奏、宣传制令之责,画面所处位置三方面综合分析,若上述十二局首之说成立,李宪墓第三天井东、西两壁画所画十位宦官就应是内宫宦官之首的内侍、内常侍形象。 综上所述,李宪墓自城门之内后,壁画中人物均是皇宫内侍,通过对他们的描绘,清楚地表达了下列信息:一、李宪墓内壁画人物题材设置使用了帝王陵寝等级。二、李宪墓室己是皇帝内宫,并具备了一套完整的内宫官署机构。三、通过壁画人物设置再一次强调了墓主人的“让皇帝”身份。 注释: [1][3]《唐六典全译》卷十二。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页359~370。 [2]《唐会要》卷三十一《舆服上·章服品第》。中华书局,1955,页569。 (作者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从李宪墓壁画人物职官谈墓主葬制规格
【概要描述】 2000年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组队,对己被炸掘的让皇帝惠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惠陵位于蒲城县三合乡三合村北,是唐玄宗李隆基之长兄李宪墓葬,因李宪生前曾让皇帝位于三弟李隆基而卒后得封让皇帝并制号其墓为惠陵。
惠陵全长60米,出土大量陶、石质文物,但最令人关注的是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幅面高大的壁画,壁画分布于墓道东、西、北壁;过洞、天井东、西壁及墓室四壁。墓道东、西壁各画青龙、白虎及出行图,自第一过洞之北,均绘人物图,形体仿真、姿态各异,绝大多数为仕女和宦官形象。李宪生前授封宁王、卒后追赠“让皇帝”号,以如此众多人物图案大量占据壁面空间,必与其身份地位相关,各人物形象亦应具备特定含意。
有专家认为,太子及以上等级大型唐墓中壁画人物安排应与内宫宫官设置密切相关。查阅文献记载,唐代内宫宫官设六尚局掌管内宫诸事宜。《唐六典全译》:“隋文帝置六尚、六司、六典以掌管宫官之职……炀帝改置六尚局,职掌略同,皆加其品秩。六尚十二人,从五品;司二十八人,从六品;典二十八人,从七品,掌二十八人,从九品;女史流外,量事而置,多者十人。皇朝内职多依隋制”[1]。所谓六尚局具体指: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六局,其隶属关系及局内构置如下:
从李宪墓壁画内容分析,宫内、处之别起自墓道北壁城楼图,该图之南分列文、武官员及出行仪仗等,城楼之北则属内廷境界。第一、二天井乃入内通道之处,东、西壁面其绘十二位仕女人物,三人一组,相对面南而立,神情肃穆恭敬。其中第一天井东、西壁首席二仕女双手拢于袖内,腕上各搭垂纵向折叠齐整之素面丝帛一幅;相对的两2号仕女则双手隐袖内拱于胸前;两位3号仕女皆着男装、腰束带、手持笏板;第二天井东壁1号仕女手捧黑漆银花宝函,2号仕女双手执碧玉如意,3号仕女应手拿团扇,扇面斜倚右肩上,因画面破损现仅剩右肩扇面轮廓,手势不清。第二天井西壁画面保存欠佳,只可见中间2号仕女怀抱食盒,内盛块状食物。将诸仕女手执物品与皇帝内宫六尚局众多女官职事对照比较,可推测,手捧丝帛者位居前列有迎宾接主之意,应属尚仪局范畴;手执如意者因如意乃玩弄器物其司职当归属尚服局之列;怀抱食盒之仕女应属尚食局女官;执团扇者应属尚寝局范畴;捧宝函者因掌金玉宝货之事而归属尚功局;而持笏板侍立者当属尚功局职事。如此对比之下显见,十二位仕女应代表皇帝内宫六尚局官署机构无疑。加之身处墓室入口处,有率众仕女之意图,又因六尚局各局设局首两名,总计十二位首脑,从整量上恰与第一、二天井仕女人数之和相等,所以笔者认为,李宪墓一、二天井东、西壁所绘十二仕女可能就是内宫六尚局十二局首形象,她们手中物品应是六尚局各局司职范畴中最具代表性之属,以表明各局首身份、职能。
甬道东、西壁原各绘二十八位仕女(现各存二十七位),就其数量而言,与六尚局下设司二十八人,典二十八人相符。因保存状况较差,部分人物姿势、手势、持物己不清晰,能明碑辨认的有:甬道东壁5号、7号仕女、甬道西壁5号、6号仕女手捧锦盒;甬道东壁21号仕女双手端食盘;甬道东壁24号仕女怀抱套袋长箫;甬道东壁12号仕女、甬道西壁23号手持顶端带有纱袋的细杆,似为园苑中捉虫扑蛾所用。这些人物所表现的仍属六尚局中司言、与舆、司饰、司珍、司膳、司乐、司苑等职官司职所在。也是上述职官的形象代表。众女官身上衣着以绿色为主,据《唐六典全译》记载,六尚局各司为从六品,各典属从七品,唐制品官章服,六品服深绿色,七品服浅绿色[2],从而在服饰用色上进一步表明了甬道东、西壁五十六位仕女应为内宫六尚局中品秩较高的各司、典女官。
与第一、二天井不同的是第三天井东、西壁各绘宦官五名,面南簇拥拱手或持笏侍立。《唐六典》曰:隋置内侍省,设内侍二人,内常侍二人,皇朝依开皇,内侍省仍置内侍二人,今加至四人,从四品上,内常侍六人,正五品下。中宫之贵,极于此矣[3]。内侍之职掌在内侍奉,出入宫掖,宣传制令,总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侍五局之官属。内常侍为之贰。内侍、内常侍人数之和为十,乃内宫宦官之首,与女官之首的六尚局十二局首身份、品秩相当。画中人物手持笏板说明承担启奏、宣传制令之责,画面所处位置三方面综合分析,若上述十二局首之说成立,李宪墓第三天井东、西两壁画所画十位宦官就应是内宫宦官之首的内侍、内常侍形象。
综上所述,李宪墓自城门之内后,壁画中人物均是皇宫内侍,通过对他们的描绘,清楚地表达了下列信息:一、李宪墓内壁画人物题材设置使用了帝王陵寝等级。二、李宪墓室己是皇帝内宫,并具备了一套完整的内宫官署机构。三、通过壁画人物设置再一次强调了墓主人的“让皇帝”身份。
注释:
[1][3]《唐六典全译》卷十二。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页359~370。
[2]《唐会要》卷三十一《舆服上·章服品第》。中华书局,1955,页569。
(作者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 分类:特别约稿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0-12-13 15:05
- 访问量:
2000年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组队,对己被炸掘的让皇帝惠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惠陵位于蒲城县三合乡三合村北,是唐玄宗李隆基之长兄李宪墓葬,因李宪生前曾让皇帝位于三弟李隆基而卒后得封让皇帝并制号其墓为惠陵。
惠陵全长60米,出土大量陶、石质文物,但最令人关注的是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幅面高大的壁画,壁画分布于墓道东、西、北壁;过洞、天井东、西壁及墓室四壁。墓道东、西壁各画青龙、白虎及出行图,自第一过洞之北,均绘人物图,形体仿真、姿态各异,绝大多数为仕女和宦官形象。李宪生前授封宁王、卒后追赠“让皇帝”号,以如此众多人物图案大量占据壁面空间,必与其身份地位相关,各人物形象亦应具备特定含意。
有专家认为,太子及以上等级大型唐墓中壁画人物安排应与内宫宫官设置密切相关。查阅文献记载,唐代内宫宫官设六尚局掌管内宫诸事宜。《唐六典全译》:“隋文帝置六尚、六司、六典以掌管宫官之职……炀帝改置六尚局,职掌略同,皆加其品秩。六尚十二人,从五品;司二十八人,从六品;典二十八人,从七品,掌二十八人,从九品;女史流外,量事而置,多者十人。皇朝内职多依隋制”[1]。所谓六尚局具体指: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六局,其隶属关系及局内构置如下:
从李宪墓壁画内容分析,宫内、处之别起自墓道北壁城楼图,该图之南分列文、武官员及出行仪仗等,城楼之北则属内廷境界。第一、二天井乃入内通道之处,东、西壁面其绘十二位仕女人物,三人一组,相对面南而立,神情肃穆恭敬。其中第一天井东、西壁首席二仕女双手拢于袖内,腕上各搭垂纵向折叠齐整之素面丝帛一幅;相对的两2号仕女则双手隐袖内拱于胸前;两位3号仕女皆着男装、腰束带、手持笏板;第二天井东壁1号仕女手捧黑漆银花宝函,2号仕女双手执碧玉如意,3号仕女应手拿团扇,扇面斜倚右肩上,因画面破损现仅剩右肩扇面轮廓,手势不清。第二天井西壁画面保存欠佳,只可见中间2号仕女怀抱食盒,内盛块状食物。将诸仕女手执物品与皇帝内宫六尚局众多女官职事对照比较,可推测,手捧丝帛者位居前列有迎宾接主之意,应属尚仪局范畴;手执如意者因如意乃玩弄器物其司职当归属尚服局之列;怀抱食盒之仕女应属尚食局女官;执团扇者应属尚寝局范畴;捧宝函者因掌金玉宝货之事而归属尚功局;而持笏板侍立者当属尚功局职事。如此对比之下显见,十二位仕女应代表皇帝内宫六尚局官署机构无疑。加之身处墓室入口处,有率众仕女之意图,又因六尚局各局设局首两名,总计十二位首脑,从整量上恰与第一、二天井仕女人数之和相等,所以笔者认为,李宪墓一、二天井东、西壁所绘十二仕女可能就是内宫六尚局十二局首形象,她们手中物品应是六尚局各局司职范畴中最具代表性之属,以表明各局首身份、职能。
甬道东、西壁原各绘二十八位仕女(现各存二十七位),就其数量而言,与六尚局下设司二十八人,典二十八人相符。因保存状况较差,部分人物姿势、手势、持物己不清晰,能明碑辨认的有:甬道东壁5号、7号仕女、甬道西壁5号、6号仕女手捧锦盒;甬道东壁21号仕女双手端食盘;甬道东壁24号仕女怀抱套袋长箫;甬道东壁12号仕女、甬道西壁23号手持顶端带有纱袋的细杆,似为园苑中捉虫扑蛾所用。这些人物所表现的仍属六尚局中司言、与舆、司饰、司珍、司膳、司乐、司苑等职官司职所在。也是上述职官的形象代表。众女官身上衣着以绿色为主,据《唐六典全译》记载,六尚局各司为从六品,各典属从七品,唐制品官章服,六品服深绿色,七品服浅绿色[2],从而在服饰用色上进一步表明了甬道东、西壁五十六位仕女应为内宫六尚局中品秩较高的各司、典女官。
与第一、二天井不同的是第三天井东、西壁各绘宦官五名,面南簇拥拱手或持笏侍立。《唐六典》曰:隋置内侍省,设内侍二人,内常侍二人,皇朝依开皇,内侍省仍置内侍二人,今加至四人,从四品上,内常侍六人,正五品下。中宫之贵,极于此矣[3]。内侍之职掌在内侍奉,出入宫掖,宣传制令,总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侍五局之官属。内常侍为之贰。内侍、内常侍人数之和为十,乃内宫宦官之首,与女官之首的六尚局十二局首身份、品秩相当。画中人物手持笏板说明承担启奏、宣传制令之责,画面所处位置三方面综合分析,若上述十二局首之说成立,李宪墓第三天井东、西两壁画所画十位宦官就应是内宫宦官之首的内侍、内常侍形象。
综上所述,李宪墓自城门之内后,壁画中人物均是皇宫内侍,通过对他们的描绘,清楚地表达了下列信息:一、李宪墓内壁画人物题材设置使用了帝王陵寝等级。二、李宪墓室己是皇帝内宫,并具备了一套完整的内宫官署机构。三、通过壁画人物设置再一次强调了墓主人的“让皇帝”身份。
注释:
[1][3]《唐六典全译》卷十二。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页359~370。
[2]《唐会要》卷三十一《舆服上·章服品第》。中华书局,1955,页569。
(作者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主管单位:乾陵管理处 主办单位:乾陵管理处 网站支持IPV6访问
电话:029-35510222、35510458 Email:tang_qianling@163.com
陕ICP备1300052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