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文化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是陕西境内唐代十八座帝陵规模宏大、保存最为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是我国唐文化的典型代表,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9月,乾陵被陕西省政府确定为乾陵唐文化景区进行重点打造,2017年,乾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名单;同年,被陕西省政府确定为陕西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单位。乾陵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乾陵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陵园现存百余件大型石刻,陪葬墓出土唐墓壁画、唐三彩、石椁线刻画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反映了盛唐时期唐王朝与周边国家的文化和商贸交流。乾陵以其历史文化的至高性和旅游资源的厚重性在全国文化旅游景点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乾陵博物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守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秉承“在保护中活化,在活化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理念,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盛唐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挖掘文化内涵、文物保护、社会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深耕历史文脉,发掘乾陵文化魅力。为了深入挖掘和广泛研究乾陵文化内涵,提升乾陵知名度,增加知晓率和关注度,聘请了石兴邦、齐东方、葛承雍、张建林、王双怀、蒙曼、曹发展、秦建明等考古专家、历史学家为学术顾问,2005年由乾陵博物馆主办的专业性学术辑刊《乾陵文化研究》首刊出版,自创办以来,现已连续出版13辑,共收录学术论文620余篇。《乾陵文化研究》扩大了乾陵研究空间和领域,在陕西文博界及唐文化研究领域中有了一定的影响,该刊所载论文均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全文收录,所刊载论文网络下载量累计达37000余次,单篇文章最高下载量达600余次。
除主办《乾陵文化研究》外,还编辑出版了《乾陵》《唐代帝王陵墓》《永泰公主与永泰公主墓》《线条艺术的遗产—唐乾陵陪葬墓石椁线刻画》《唐墓壁画与彩绘陶俑修复与保护—以唐乾陵永泰公主墓的章怀太子墓为例》《唐懿德太子墓发掘报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唐代帝陵》《乾坤之间—唐乾陵艺文志与大事记》《咸阳帝陵·唐乾陵》《唐代胡俑展》《武则天时代》《女皇故事百则》等10多部专著、科普读物和画册;另外,业务研究人员在国家核心期刊、省级刊物、专业书刊、报纸、学术会议等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科普文章50多篇。
二是规划引领发展,遗址保护工作发展良好。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乾陵保护总体规划》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文物保函[2004]1539号),2015年3月30日经陕西省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公布实施。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承担编制的《乾陵保护管理规划》亦经陕西省文物局批准于2017年5月正式实施运行。《乾陵保护总体规划》和《乾陵保护管理规划》的实施,对乾陵文物进行整体保护和管理有了科学的依据,使乾陵的文保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三是构建遗址保护平台,提升保护传承效果。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自信”重要指示精神,构建遗址保护平台,提升保护效果,乾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作2017年3月全面启动,6月份正式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乾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申报书,2017年12月正式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同年,乾陵被陕西省政府确定为乾陵文化遗址公园。
自实施建设以来,加大投入力度,突出以项目带动文物保护。先后申请立项并正在实施《乾陵述圣纪碑、无字碑保护性设施建设项目》、《乾陵东、西鹊台遗址本体加固保护工程》、《乾陵司马道西翼马基础抢险加固工程》、《乾陵司马道西侧边坡防护工程》、《乾陵展览提升改造项目》等遗址展示和环境治理项目,总投资额度5972万元。其中:《乾陵述圣纪碑、无字碑保护性设施建设项目》主要杜绝自然环境对石刻本体风化和侵蚀,实现双碑更好地保护;《乾陵大遗址展示提升工程》主要对遗址区的文物展示环境进行全面提升,丰富展示内涵;《乾陵东、西鹊台遗址本体加固保护工程》和《乾陵东、西鹊台遗址环境整治工程》主要对双鹊本体进行必要的技术保护和加固,优化提升周边环境植被生态治理;《乾陵司马道西翼马基础抢险加固工程》主要对石刻本体基础进行加固;《乾陵司马道西侧边坡防护工程》主要对司马道西侧南北长650米范围内的边坡进行治理加固,保证司马道内石刻的绝对安全。上述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通过有效协调非遗址保护用地向遗址保护用地和环境绿化用地的转化,以实现对乾陵的遗迹本体、陵园格局、遗址历史景观的整体保护;同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遗址景观风貌,实现遗址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乾陵作为文化遗产历史价值,促进遗址区内文物保护及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
在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方面,通过加强培训提升人员预防性保护技能、建立预防性保护修复室、采购相应的预防性保护设施、制定严格的藏品预防性保护管理制度等措施,不断提升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水平。2019年完成馆藏文物的分级分柜规范管理,完善调整藏品信息,制作藏品Excel动态管理台账,编制完成2020版馆藏文物台账、藏品信息表。
四是讲好乾陵故事,让文化惠及民生。乾陵博物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和“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交流、教育”的各项功能,先后与十多所大专院校签订共建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研究实习基地协议,与二十几所中小学签订“乾陵历史文化校园行”协议书。组建社教小分队,挖掘唐文化特色,讲好乾陵故事,设立教育课程,利用传统节日,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集市以及关爱特殊人群为主线的多种形式社教活动,打造以乾陵盛唐历史为主题的文化品牌,常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乾陵文化宣传活动。2018年研发的“丝路胡风”教育课程获得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奖,陕西省首届博物馆教育案例一等奖,先后在“第八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2018年中国博物馆社教专业委员会年会”和“陕西省社教工作2019年年会”进行推介交流。
五是丰富展示手段,激发爱国热情。近年来,乾陵博物馆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传承利用,秉承“在保护中活化,在活化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理念,提升和拓宽馆藏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
博物馆基本陈列《乾陵文物精品展》精选唐乾陵陪葬墓出土的唐三彩、唐代彩绘、金银杂器、石椁线刻画、唐墓壁画等珍贵文物110件(组),不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且通过深入挖掘乾陵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利用动漫、VR和AR等技术手段,利用微信、微博、视频、讲座、书籍、文创产品等传播途径做好文物故事的策划,利用手工制作、和观众互动等环节,真正让文物活起来,更好满足观众文化生活需求,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
乾陵博物馆不断加强与国内文博单位合作,通过文物外展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唐三彩胡人俑、唐彩绘骑马乐俑、唐三彩熨斗等代表盛唐发展水平的馆藏精品文物先后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唯寄歌舞寓长安——陕西古代乐舞文物特展》、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大唐风华》展、深圳南山区博物馆举办的《大秦帝都咸阳遗珍》展、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以及《永远的长安——陕西唐代文物精华展》深圳南山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巡展等展览中展出,加强了文物的合理适度利用,宣传盛唐文化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
《唐乾陵述圣纪碑、无字碑保护设施项目方案设计》(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
乾陵司马道西侧边坡防护工程地质勘察(坡底)
乾陵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共同开展乾陵石刻裂隙监测、超声波探测工作。
乾陵东一翁仲石刻裂隙监测
主管单位:乾陵管理处 主办单位:乾陵管理处 网站支持IPV6访问
电话:029-35510222、35510458 Email:tang_qianling@163.com
陕ICP备1300052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