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发

2
1

乾陵文化

乾陵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唐代狩猎活动中的珍禽猛兽国之武备——良马

唐代狩猎活动中的珍禽猛兽国之武备——良马

  • 分类:乾陵文化
  • 作者:侯晓斌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3-10 09:16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唐代狩猎活动中的珍禽猛兽,国之武备——良马

唐代狩猎活动中的珍禽猛兽国之武备——良马

【概要描述】唐代狩猎活动中的珍禽猛兽,国之武备——良马

  • 分类:乾陵文化
  • 作者:侯晓斌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3-10 09:16
  • 访问量:
详情

   狩猎,在唐代尤为盛行,特别对于宫廷贵族而言,既可以改善生活、娱乐消遣,又可以练习兵马、选拔人才。因而唐太宗说狩猎之事不仅是一种消遣游乐,还有军事训练与耀武扬威之作用。从出土大量的唐代文物来看,可以发现经常出现在狩猎活动中如良马、骆驼、猎豹、波斯猎犬、猞猁、鹰、鹞等诸多的珍禽猛兽原不多见于中原地区,随着狩猎活动的迅猛发展,来自异域的一些珍禽猛兽成为了狩猎活动的特殊工具,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产生更多的融合。

墓道东壁狩猎出行图之一

 

国之武备——良马

 

  马是狩猎活动中最主要的工具之一。

  马很早就成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体健速快的马不但是军事战争中佼佼者,也是狩猎活动中最主要的工具之一。历代统治者对马的配备和饲养特别重视。《新唐书》载:“马者,国之武备,天去其备,国将危亡。”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马对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军事方面的突出表现。因此,宝马良驹也就成为了一种贵族动物,具有更高的特殊地位。汉唐的统治者,知其重要作用,他们从一切可以获得良马的地方不惜重金来购买马匹,甚至也不惜通过武力来获取。为此,中西双方便有了渊源不断的交际。特别是被称为“马背上的北方民族”,更是以马为生命,将马看作是勇敢与力量的象征,并赋予了神的含义。

唐三彩贴花戴鞍大马

  据《册府元龟》记载,吐谷浑、吐蕃、龟兹、突厥、康国、安国、拔汗那国、吐火罗国、石国、史国、曹国、米国以及骨咄国等都曾向唐朝贡马。其中还有一些较为名贵的马,被称为“天马”或“龙马”,其实就是所谓的“汗血宝马”。甘肃武威擂台汉墓出土的青铜马踏飞燕、乾陵神道南段开首便有一对神骏无比的翼马等都是天马的写照。这些马头小、臀圆、披鬃、垂尾、膘肥体壮、形态俊美、精力充沛,浑身充满了无限的力量,这些马大都由来自西域的胡人驯养师来饲养和驯养。一般用于大型的仪仗、祭祀、娱乐以及游园、观赏、表演和狩猎等活动。据史料记载,唐高宗鳞德年间,国家养马的数量达百万匹以上。在某种观念上,他们将马看作是外交政策和军事策略的工具。我们在唐代的石刻、壁画、线刻画以及彩绘陶等诸多工艺中常常能看到他们的形象。1973年出土的唐李寿墓壁画《马厩图》和《草料库房》就反映了唐代除宫廷之外的世家豪族养马之风的盛行。

乾陵翼马

  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出土的大型壁画《狩猎出行图》,生动的描绘了唐代皇家贵族狩猎出行的大型活动场景。画面以远山近树为衬景,绘有40多个骑马人物和骆驼、鹰犬、猎豹等组成的出行队伍从北向南依次行进。所骑之马,剪鬃缚尾、眼如悬镜、健壮有力、膘肥体圆、异色同群,极具形象地再现了唐代皇室贵族狩猎活动的历史场景。其中在画面领首位置,有一位身穿紫灰袍服骑白马的人,与纵辔缓行的人与众不同,有专家研究这匹白马,头小、臀圆、披鬃、垂尾、体态健壮,是大宛马的写照,且马行走快速而平稳,呈左右对侧状,应是经过特殊训练的“走马”,具备特殊的专业技能。

狩猎出行图(局部)

  还有一种马,被称为“花斑马”。这种马毛色不纯,身上布满了不同形状的色点,如虎纹豹斑,有研究认为此马可能来自突厥部落。这种马的性子倔烈,在原产地一般不被重用,也不曾被运到内地。然而我们在出土的壁画《狩猎出行图》和唐三彩中却发现了类似的花斑马。另外在文学作品《隋唐演义》中,被称为大隋天下第十条好汉“四宝将”尚师徒的坐骑“胡雷豹”就属于“花斑马”,“胡雷豹”长一丈,高八尺,声如虎豹,万马皆惊,渴时能饮酒,是为龙驹。这让我们对唐代马匹的广泛引进有了更多的了解。

《狩猎出行图》——花斑马

  在乾陵陪葬墓中,还出土有数量较多的的三彩、彩绘骑马狩猎俑,其马的造型多是昂首挺胸、高大优美、强悍雄健、独领神韵,特别是马在快速奔跑时,身体平稳,四蹄腾空,充分显示出作为一匹良马的矫健气质。

旅游服务

景区动态  魅力乾陵  乾陵文化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主管单位:乾陵管理处  主办单位:乾陵管理处  网站支持IPV6访问
电话:
029-3551022235510458  Email:tang_qianling@163.com
陕ICP备1300052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