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发

2
1

乾陵文化

乾陵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唐代狩猎活动中的珍禽猛兽速度之神——猎豹

唐代狩猎活动中的珍禽猛兽速度之神——猎豹

  • 分类:文化研究
  • 作者:侯晓斌
  • 来源:乾陵博物馆
  • 发布时间:2022-04-14 15:55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唐代狩猎活动中的珍禽猛兽速度之神——猎豹

唐代狩猎活动中的珍禽猛兽速度之神——猎豹

【概要描述】唐代狩猎活动中的珍禽猛兽速度之神——猎豹

  • 分类:文化研究
  • 作者:侯晓斌
  • 来源:乾陵博物馆
  • 发布时间:2022-04-14 15:55
  • 访问量:
详情

       大型猫科动物狮、虎、豹,几乎是陆地上的霸主,其它弱小动物,闻其声味,便逃之夭夭。

       猎豹,是一种较为凶猛的食肉动物,有着一身华丽美艳的皮毛,一般长约1.2米至1.5米之间,体重为50公斤左右。奔跑时,速度可达每小时100千米左右,百米只需要3.6秒即可完成。一般猎物在四、五百米的范围内,几乎没有能从猎豹爪下逃走。猎豹虽然凶猛,但常被人驯养。古人驯养猎豹的主要目的就是用于狩猎和护院。印度、波斯、亚美尼亚、阿比西尼亚都曾经使用过猎豹,而蒙古大汗在大型狩猎活动中甚至使用过上千头猎豹,其庞大的阵势可想而知。

       文献中有关唐代猎豹的记载非常少,说明猎豹的使用在唐朝只限于宫廷范围,而且使用的时间必定也非常短暂。1971年,唐乾陵懿德太子墓被发掘,在第一过洞东西两壁分别绘有一幅《驯兽图》。图中画了共八位面貌各异的胡人驯兽师、四只猎豹、四只猞猁。猎豹头小且圆,体形与四肢较长,全身毛色浓黄,上有黑色圆斑。有的抬头竖耳,有的昂首挺胸,或自然行进,或曲腿欲捕,显得灵活机警,凶猛无比。驯兽师皆深目、高鼻、大髯,头戴黑色幞头,穿圆领或翻领胡服,腰束革带,配有鞶囊,足穿黑色长靴,一手牵豹,一手持有驯械“檛”,从这个画面可以看出,这应是平时正在驯养期间的猎豹。

《驯豹图》(局部)唐懿德太子墓出土

 

       正式用于狩猎活动的猎豹,我们可以从同时期的唐乾陵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的大型壁画《狩猎出行图》得到答案。众多的出行队伍中,除过有架鹰抱犬的,还有一蹲坐在马后的花斑猎豹,双耳竖起,警觉的目视前方。

《狩猎出行图》中的猎豹

 

       比较有立体画面感的就是唐乾陵永泰公主墓中出土了一件“彩绘携豹胡人骑马狩猎俑”,动态十足。猎豹抬头张口,双目圆睁,四肢爬伏于马后左侧。鞍上骑士,粗眉虬髯,身著左衽翻领窄袖长袍,左臂前伸,右臂上举,侧身回头张口断喝猎豹,似乎怕它快要掉下马身。另外,在西安东郊发现的金乡县主墓(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孙女,滕王李元婴第三女)也出土有一件“彩绘携豹胡人骑马狩猎俑”,骑马胡人身后的马背上,俯卧着一只花斑猎豹,形态可掬,显然这只猎豹较前一个安稳多了。

唐彩绘胡人骑马携豹俑

 

       猎豹除以高速追击的方式进行捕食外,也采取伏击方法,隐匿在草丛或灌木丛中,待猎物接近时突然窜出猎取。因此,当地人将它进行驯养,专用来追捕猎物。猎豹和驯养师多来自国外各地,贡豹的国家多达十几个。如《册府元龟》记载:“开元十四年二月,安国遣使献豹,雄雌各一。”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这种列豹比非洲列豹略小,但善于短距离奔跑,所以更受到狩猎者的喜爱。

       但是这种长时间、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也给普通的劳动人民带来了痛苦。据《唐大昭令集》卷80记载,到唐代后期,由于狩猎活动“放纵鹰犬,颇伤田苗”,严重破坏农业生产,甚至不得不在大和四年(830)颁发禁令,禁止在京畿之内及关辅近地戈猎的相关规定。

       这种大型的狩猎活动场面,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如今通过这些二维平面的墓室壁画和三维立体的狩猎彩绘俑,从平面到立体的形成了历史研究上一种结合和验证,使我们更能清晰地认识到古代皇家贵族狩猎活动的真实场景。

旅游服务

景区动态  魅力乾陵  乾陵文化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主管单位:乾陵管理处  主办单位:乾陵管理处  网站支持IPV6访问
电话:
029-3551022235510458  Email:tang_qianling@163.com
陕ICP备13000526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西安